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久游app官网 > 新闻动态 >

文博日历丨“渐离击筑”里的“筑”究竟是啥?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2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00

“风萧萧兮易水寒

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

在2000多年前的易水河畔

高渐离击筑送别荆轲

这个“筑”究竟是什么?

三个看点

带你认识这件五弦筑

高渐离击筑送荆轲

用的到底是什么乐器?

展开剩余90%

△来源:视觉中国

在西汉长沙王后“渔阳”墓的考古发掘中

考古人员挖出了一件“宝贝”

它是用木头做的五弦乐器

一露面就震惊学界

直接被冠上“天下第一筑”的名号

△来源:视觉中国

“筑”这种乐器

在古代音乐圈算得上是“顶流”

不少文献上都有它的“大名”

司马迁在《史记・刺客列传》中

描写荆轲和“音乐达人”高渐离的友情时

更是把“筑”当成“主要道具”反复提及

高渐离击筑,荆轲即兴而歌

“风萧萧兮易水寒”的悲壮感

全靠这乐器烘托出来

△来源:视觉中国

然而这么有名的乐器

长什么样却成了千年谜题

因为从宋代开始筑就失传了

后人只能靠着文字想象

直到考古队在渔阳墓里

发现这件五弦筑

大家才第一次看清

“传说中的筑”居然长这样

这件五弦筑是中国考古发现的筑类实物之一

是研究汉代音乐、贵族礼乐的“活档案”

以前只在书里想象的“高渐离击筑”场景

也终于有了实物支撑

因此,筑堪称是“会说话的汉代乐器”

惊喜和困惑并存

五弦筑何以确认是乐器“筑”?

△来源:总台《国宝档案》西汉五弦筑

在出土这件五弦筑的渔阳墓中

考古人员还发现了2件“同款”

它们不仅和五弦筑的结构相同

连尺寸都相差无几

乍一看就像“三胞胎”

可就在大家以为

能一次性确认3件“筑”的身份时

却也产生了疑惑

没人见过筑的真正样子

谁能确认这就是传说中的筑?

△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筑。来源:总台《国宝档案》西汉五弦筑

幸运的是,长沙马王堆汉墓中

也出土过一件外形与渔阳墓器物

高度相似的物品

不过这件“相似品”仅长33厘米

只是乐器模型,并非能演奏的实用乐器

但更重要的是,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

一份“关键文件”——随葬器物清单

上面写着“筑一”二字

说明马王堆汉墓中

确实有一件名为“筑”的乐器

△来源:总台《国宝档案》西汉五弦筑

一边是渔阳墓出土的实物“筑”

一边是马王堆汉墓的文字记载

二者形成了强有力的“双重验证”

专家们再结合古籍文献中对“筑”的描述

层层比对、相互印证

终于彻底消除了争议

明确了渔阳墓五弦筑的真实身份

△来源:总台《国宝档案》西汉五弦筑

这场跨越两座汉墓、结合文献与实物的“考古解谜”

不仅让失传千年的“筑”有了清晰的“实物画像”

更让我们得以透过这件古老乐器

触摸到汉代音乐文化的真实脉络

神秘乐器“筑”到底长什么样?

细细拆解

筑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击弦乐器

演奏者通常用手托持乐器

再以竹尺敲击弦身来发出声音

从外形来看,五弦筑的造型十分别致

整体呈现 “一头粗、一头细” 的形态

除了乐器的音箱部分

通体都涂有黑漆,质感沉稳

细颈部位呈棱柱形,方便握持

△来源:总台《国宝档案》西汉五弦筑

粗的一侧是共鸣箱,为空心结构

箱底镶嵌着一块薄板

以此形成共鸣空间,让声音更饱满

△来源:总台《国宝档案》西汉五弦筑

在五弦筑的首尾两端

各设有一条 “岳山”

这是乐器上专门起承载琴弦作用的木梁

△来源:总台《国宝档案》西汉五弦筑

其中一侧岳山旁,可以清晰看到五个弦孔

乐器上还立着一个小小的 “弦枘(ruì)”

这是用来捆琴弦的小木桩

确保琴弦固定到位

据研究,早期的筑多为五弦

△来源:总台《国宝档案》西汉五弦筑

结合五弦筑的外形特征

再参考部分汉画像中的相关资料

人们发现它的演奏姿势很特别

需用手直接把握乐器

而非像琴、瑟、筝那样

平放在桌面或支架上演奏

从渔阳墓的“三胞胎”定名困惑

到马王堆汉墓“随葬品清单”的关键印证

再到文献典籍的层层佐证

这场跨越千年的考古解谜

终让失传的“筑”重见天日

它不仅填补了古代乐器史的空白

更让汉代礼乐的回响穿越时空

成为触摸华夏文明厚重脉络的珍贵坐标

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

发布于:北京市

Powered by 久游app官网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